呼和浩特因地制宜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模式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強化典型引領,積極查找短板弱項,以點帶面推動市域社會治理整體工作水平提升。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該市平安建設(市域社會治理)領導小組堅持以防范化解市域內矛盾風險為著力點,以深入推進服務水平提升為抓手,推動全市各旗縣區、各單位因地制宜,創新符合自己實際的市域社會治理工作模式,社會治理水平取得積極進展。
實現社區扁平化管理
新城區成吉思汗大街街道辦事處轄區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6萬人,面積大、人口多,管理服務存在困難。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曹思陽告訴記者,按照市委關于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安排部署,新城區迅速行動,按照街道辦事處的規格增設3個區域服務中心,并全部落實了辦公場所、工作人員,目前已經進入實質化運行階段。
記者在新設立的呼倫路區域服務中心看到,區域服務中心參考街道辦事處“五辦一中心”機構設置,按照扁平化管理模式要求搭建服務機構,組建了5人籌建工作組,“五辦一中心”6名工作人員已到位?;I建負責人云金花介紹說,呼倫路區域服務中心面積6.22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常住人口6.8萬人。將其中規模較大的5個社區精準分割為10個小型社區,使網格劃分更趨科學、更加合理。
“管理的區域、人口、層級少了,權限、職能、資源多了,實現了精準、精細化管理。”曹思陽說沿河港灣小區是通過整合并院措施改造的一個小區。改造前這里有5個小區,居民主要以企業退休老職工及租戶為主,多數樓棟為企業家屬樓,建于20世紀80年代,各樓零散分布,出入口多,均無物業管理,環境衛生差,管理難度大。
經過本次統一規劃設計改造,將5個小區整合成為一個小區,實現了“四個大提升”:通過拆除原有圍欄,設置了新圍欄,將原有的7個出入口整合成一個出入口,并安裝了道閘和門禁系統,實現了管理能力大提升;通過拆除舊院墻、圍欄和臨建,統一規劃了停車位,集中整治“飛線”,實現了空間布局大提升;通過環境衛生整治,修復硬化路面、修補粉刷樓體、增加綠化面積、建設口袋公園,實現了生活環境大提升;通過引進物業公司、增設健身設施、制作公益廣告欄,網格化精細管理,實現了服務水平大提升。
據介紹,全市以社區扁平化管理、老舊小區“拆墻并院”等為抓手,重塑基層治理體系,新增社區41個、社區工作服務中心9個,并將城管、市場、人社、消防等力量下沉到社區,進一步提升了網格服務管理能力。
多渠道促進矛盾化解
新城區東街街道辦事處地處呼和浩特市中心地段,轄區總面積2.31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有居民2.1萬戶4.4萬人。該街道積極推動社會治理的服務重心下移,打造了社區精細化管理平臺——“三維云字典”,通過三維可視化信息技術,實現場景真實還原、社區信息“一點即明”,形成多網融合、一網指揮體系,以數據暢通促進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賽罕區立足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多渠道共同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該區優化矛盾調處隊伍建設,推動形成“黨委牽頭、部門參與、政法兜底”工作模式。賽罕區法院一站式訴調對接中心運行以來,凡是起訴到法院的民商事案件,除法律規定不能調解、不宜調解的以外,全部納入線上調解平臺,實現分流員在線分流、調解員在線調解、法官在線指導、司法確認在線簽署,調解成功率達50%。
齊發力提升治理水平
呼和浩特市各部門多措并舉,積極推動市域社會治理水平提升。
市人大推動完善市域社會治理重點領域政策法規,《呼和浩特市社會治理促進條例》《呼和浩特市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條例》《呼和浩特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呼和浩特市長城保護條例》等立法工作有序推進。
以智治建設為支撐,提升社會治理的科學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構建集約高效新格局,市委政法委統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建設,目前已完成登記房屋187.8萬間,人房關聯數據317.2萬條
市信訪局打造便捷高效的網上信訪平臺,簡化業務流程、縮短受理時限,網上信訪占信訪總量60.83%,受理率99.96%,辦結率100%。
以德治建設為支撐,強化道德規范約束力,構建德治惠民新格局,市發改委推進信用激勵、失信懲戒和信用修復等機制完善,建立了涉及400余家誠信典型企業臺賬。此外,全市已建成道德銀行68家,利用積分回饋機制,強化對群眾道德行為的引導和約束。
市衛健委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組建了跨部門、跨專業專家組,開展心理健康咨詢5500余人次,有效提升市域內居民心理健康素養。
(史萬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