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法官服務站真貼心
“叔叔阿姨們,如果有人給您送雞蛋,讓參加“以前肯定去,現在肯定不去了!”
這是一場開在包頭市昆都侖區一小區門口的法律講座,參加者基本都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法官工作站的駐站法官采取送法上門的方式,有效提高老年人防詐騙意識。
法官工作站的工作人員走進大街小巷,開展巡回審判、多元調解、普法宣傳。
包頭市昆都侖區法院在對轄區街鎮基本情況和群眾訴求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了關于設立“法官工作站”的實施辦法(試行),結合24小時法院進社區工作,全面推進15個街鎮“法官工作站”的建立,實現轄區街鎮鄉鎮全覆蓋。駐站法官充分發揮扎根基層優勢,將優質司法服務送到群眾的“家門口”“心坎兒上”。
訴源治理的“前哨站”
讓老百姓的愁事、煩心事真正化解在“家門口”,是法官工作站設立的初衷所在。昆都侖區每個法官工作站均采取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特約調解員“駐點+預約”辦公模式,當遇到矛盾,由法官工作站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介入,通過聯合街道辦、鄉鎮政府、司法所等基層組織工作人員,就地開展工作,使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
“不行!從2019年到現在的租金也得給我賠償!”近日,鋼24號街坊發生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的賠償糾紛,居民劉大娘情緒激動地說道。
劉大娘是鋼24號街坊的老居民,自2015年起,隨女兒至北京居住,其名下的老房子委托中介向外出租或售賣。2019年,劉大娘接到中介通知稱房屋被水浸泡過,她認為相關損失是由于隔壁新搬入的住戶在裝修衛生間鑿墻時所導致,于是要求隔壁鄰居予以賠償。鄰居李某某在給劉大娘家更換了水箱、便池并粉刷了墻面后,仍被要求賠償房租的租金損失,就此雙方爭執不下,矛盾升級。
法官工作站的法官了解相關情況后,在居委會、爭議雙方都在場的情況下,對案件事實進行抽絲剝繭、探明真相,最終確定房屋的租金損失與鄰居裝修并無因果關系,同時從鄰里關系的角度對雙方進行疏導,一起持續數月的糾紛得到圓滿解決。
“有了法官工作站就是好,省去了訴訟的煩惱,把矛盾就地給我們解決了。”劉大娘深有感觸地說。
推動多元解紛功能整合、資源聚合、力量統合,不能單靠法院一家唱“獨角戲”。昆都侖區通過“法官工作站”的輻射帶動作用,融合了人民調解員、網格員等多種力量共同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多途徑、多層次、多種類的糾紛解決方式,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近年來,“法官工作站”辦理案件的調撤率達70%以上,在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打造“無訟社區”“無訟鄉村”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據昆都侖區法院院長劉輝介紹,法官工作站持續深化行政爭議協調化解的力度,抓住行政爭議的源頭和要害,把行政審判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促進法治政府建設、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今年截至目前,行政案件撤訴28件,訴后化解1件。
司法服務促和諧
近日,包頭市首家刑事審判巡回審理點在昆都侖區白云二社區掛牌成立,這是昆都侖區法院依托法官工作站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的又一創新舉措。同時,這也是人民法院將巡回審判、普法宣傳等工作觸角延伸至社會治理最基層的縮影。
“昆法·微課堂的這期普法知識點通俗易懂,快來圍觀”“關于打擊養老詐騙的內容我期期不落,現在防詐騙意識越來越強了”……一有新的普法宣傳內容,昆都侖區各個法官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就會將其發在轄區居民的微信群里。這種線上普法宣傳模式不僅讓法院“普法責任制”落地見效,而且贏得了群眾滿意。
堅持把法治宣傳教育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助推器”,昆都侖區各法官工作站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結合工作實際和社區需求,目前已開展疫情防控法律知識、打擊整治養老詐騙、信訪工作條例、民法典、非法集資等專項宣傳活動90余次。此外,還推出了“節點式”普法宣傳模式,充分利用國際禁毒日、憲法宣傳周以及就業季、開學季等節點,法官工作站開展送法進校園、進社區等線上線下普法,增強居民群眾法治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
“現在開庭!”隨著一聲清脆的法槌聲,一場特殊的庭審正式開始。與以往不同的是,昆都侖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將庭審現場“搬”到了昆區東友誼22號街坊,在法官工作站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馬某某犯危險駕駛罪一案。這讓社區居民在零距離感受法律威嚴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危險駕駛的危害性,從而更牢固地樹立守法意識。
“搬”到群眾家門口的不僅有庭審現場,還有新聞通報會。日前,昆都侖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在法官工作站召開以“大數據分析與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的防治應對”為主題的新聞通報會,首次以新聞通報的方式,為社區居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
“下一步,昆都侖區法院將充分發揮法官工作站面對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建立‘預防在源頭、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審理在一線’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建設平安內蒙古貢獻法治力量。”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