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挺起來
朋友圈曾經流傳這樣一段話,大體意思是:
跟陌生人溝通時,要注意保持謙讓。
因為你不知道上一秒他經歷了什么,下一秒可能就會發泄到你身上。
靜默月余,突然覺得此話很有道理。
正常生活中,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何況是煎熬之中的封控時段,
要吃喝拉撒,要上學就醫,要養家糊口;
要堅守崗位,要沖上一線,要拋家舍業……
疫情之下,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所以,原哥很理解網上的各種抱怨、指責、質疑,甚至是謾罵……
畢竟,我們都是為生活而拼搏的平凡人;
畢竟,大家的初衷都是盼著城市快點好起來。
2
然而原哥心里有點難過。
這座陪伴我們成長的城市,
在疫情中被蒙上了一層污垢,
甚至被當成了笑柄,令人心疼。
但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復雜,
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大戰面前、關鍵時刻,
我們是不是應該擰成一股繩,提起一口氣,
把呼和浩特挺起來!
3
把呼和浩特挺起來,應該怎么做?
講個故事。
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與某社區大姐溝通需要集中和居家的情況,大姐的一番話令人動容:
“我今年60歲了,我就想把他們摟在懷里,我就當他們是自己的孩子,我能伺候得了他們。”
在這兒不想討論別的,只想說大姐這份兒心,這種把居民當親人的責任感。
如果工作人員都有這種責任感,是不是就不會有那么多抱怨、那么多爭吵、那么多指責,甚至那么多謠言?
不得不說,個別地區、個別基層工作人員工作不到位、不精細、簡單粗暴,甚至出現違反紀律的情況,成為呼和浩特抗疫之戰中的痛點。
而如何做好300萬人的物資保供,保障大家的日常生活和應急需求,成為抗疫工作中的難點。
想起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關于抗疫工作的一項要求:
要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該解決的困難問題,必須解決;該說清楚的情況,如實告知;該回應的關切,及時回應。
自治區主席王莉霞要求用心用情解決好老百姓反映的急事、難事、焦慮的事,“態度決不能冷漠生硬,工作決不能粗枝大葉。”
很顯然,抗疫之中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各級關注的重點。
4
憑心而論,原哥很理解呼和浩特。
一個幾十人的單位,運轉起來還需要一定的保障,
何況是一座300萬人口的城市,
何況又是在疫情期間,
何況已經持續一個多月,
何況面對的是一個國內首次發現的新變異毒株……
但是,這些努力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是有距離。
所幸的是,我們看到了改變,
全力保障物資供應,
有序放開無疫小區和低風險小區,有序放開“一超五店”,
有序恢復公共交通,有序開放離呼通道……
“七個不準”直面民生梗阻,“六個不得”解決就醫難題……
防控政策、措施在改進、在提升,
但能不能落得實、落得細、落得精準,
人民群眾拭目以待!
呼和浩特能不能挺起來,這也是關鍵所在。
5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母親從醫院出來,抱著孩子,拉著箱子,艱難地行走在空曠無人的大街上。
這時一位快遞小哥騎著電動車經過,簡單的交流之后,快遞小哥拉起了行李。
兩個人一個在道里,一個在道外,慢慢走遠……
這段畫面,讓人感覺到了一份寒冬中的溫暖。
這樣的鏡頭,在疫情下的呼和浩特,不斷在發生。
曾經陌生的鄰里之間,曾經交往不多的同事之間,曾經靜默的群圈之間,
一個個暖心的故事、一組組互助的行動,正在進行中……
所以,原哥相信,我們的呼和浩特,依舊是一座溫暖的城市,我們呼和浩特人,依舊那么善良、熱情。
抗疫月余,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無論是居家群眾,還是一線工作人員,每個人的情緒都是脆弱的,每個人的壓力都是巨大的;
但原哥覺得,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互相理解、抱團取暖。
畢竟,工作人員和居家群眾是一體的,只有雙方抱成團,才能心情好、有勁頭兒!
工作人員多點耐心、好好說話、認真解答……
居家群眾多點包容、多點冷靜、多點互助……
再深的坎,也能過去;再陡的坡,也能上去!
6
今天的呼和浩特,下起了立冬后的第一場雨,
有網友迅速編出了幾句話,發到了原哥小區的業主群里,
“大雨一現,疫情不見;大雨一停,疫情歸零;大雨一走,疫情帶走;大雨一沖,疫情無蹤。”
這就是我們呼和浩特人,豁達豪邁,心向陽光。
疫情增加了我們的煩惱,也增強了我們的韌性,
疫情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不了我們的性格!
呼和浩特,挺起來!